解決方案-PAM
特權帳號存取管理
PAM(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),系指「特權帳號存取管理」,是一種安全策略與技術,也是資訊安全解決方案的一環,主要用來管理和監控擁有高權限(如:系統管理員、資料庫管理員、應用程式管理員等)的帳號與存取權限,並落實帳號權限管理的最佳實踐。DBSAFER 結合 3 套工具,形成完整 PAM 架構,分別為:AM、OS、IM。
特權帳號存取管理的定義與重要性
特權帳號存取管理(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,簡稱 PAM)是企業資訊安全策略中的重要組成,主要用來控管與監控擁有高權限的帳號使用情況,同時也是實現帳號權限管理的關鍵工具之一。
特權帳號(例如系統管理員、資料庫管理員或雲端平台管理者)通常擁有範圍廣泛的系統操作權限,一旦遭到濫用或入侵,可能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害,包括資料外洩、系統癱瘓、營運中斷,甚至觸犯法規。
因此,特權帳號存取管理(PAM)的核心目標就在於「最小權限原則」與「可稽核性」,確保每個使用者僅能存取其執行任務所需的資源,並透過完善的帳號權限管理機制,讓所有操作都能被完整記錄與追蹤,成為現代企業資安治理的基礎。
任何重視資訊安全、追求營運穩定的組織,都應將特權帳號存取管理(PAM)與帳號權限管理納入整體資安架構,作為防止高風險帳號濫用與資安事件發生的第一道防線。
PAM 的應用場景與實際案例
在不同產業中,PAM(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,特權帳號管理)皆扮演關鍵角色。
以金融機構為例,系統管理員通常能直接存取核心帳務資料,一旦憑證被竊取,後果不堪設想。透過 PAM 系統,企業可設定「臨時授權」與「多層審核」,確保每一次登入皆經過記錄與稽核。
在製造業或能源業等高安全需求環境中,PAM 則能與 OT(操作技術)系統結合,防止維運外包人員直接接觸控制伺服器。
而在政府單位與教育機構中,PAM 不僅是防範內部資料外洩的機制,更是符合 ISO 27001、個資法與零信任架構要求的核心環節。
PAM 與其他資安技術的差異與整合
PAM(特權帳號管理)與 IAM(身份識別管理)常被混用,但兩者角色並不相同。IAM 著重於「誰可以登入」,而 PAM 關注的是「登入後能做什麼」。
兩者整合後,企業可同時掌握身份驗證、權限控制與操作稽核,達成更嚴密的安全層級。
此外,PAM 也能與 SIEM(安全資訊與事件管理)系統串接,將異常行為即時告警;搭配 DLP(資料外洩防護)則可完整追蹤資料流向。
在零信任(Zero Trust)架構中,PAM 更是核心支柱之一,負責實現「永不信任,持續驗證」的理念
PAM 解決企業常見的權限管理痛點
成功導入 PAM 並非單純安裝軟體,而是整合管理制度與操作流程的過程。
一般建議分為四個階段:
盤點與風險分析:列出所有特權帳號與關鍵系統,確認風險點。
規劃與試行:設定分級授權與稽核機制,先導入一至兩個部門。
全面部署:整合各系統登入入口、密碼管理與操作記錄。
持續優化:透過報表與稽核資料調整權限,維持安全與效率平衡。
企業若能結合內部政策(例如權限到期自動回收、異常登入通知)與 PAM 平台的自動化能力,將可有效降低人為風險,建立長期穩定的資安基礎。
PAM 是零信任時代的核心防線
隨著遠端工作與雲端化成為常態,傳統邊界防禦思維已不再適用。
PAM 的角色從「特權控管工具」升級為「身份安全中樞」,不僅管理誰擁有權限,更關注權限如何被使用、何時被釋放。
透過與零信任(Zero Trust)架構整合,PAM 能做到:
持續驗證每次登入與操作。
自動檢測異常存取行為。
對外部維運或臨時帳號實施時間限制。
對任何以資安為基礎的數位轉型企業而言,PAM 不只是輔助工具,而是確保組織安全與營運穩定的核心防線。
PAM 常見問題(FAQ)
Q1:PAM 是什麼?
PAM 是特權帳號存取管理(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)的縮寫,用來控管高權限帳號的使用、授權與稽核,確保企業關鍵系統安全。
Q2:PAM 與 IAM 有何不同?
IAM 管理所有一般使用者登入;PAM 專注於擁有系統管理權限的高風險帳號,提供更嚴格的控管與稽核。
Q3:哪些企業需要 PAM?
幾乎所有中大型企業皆需 PAM,尤其是涉及個資、金流或關鍵系統的產業,如金融、醫療、電信、政府與製造業。
Q4:PAM 導入後能立即提升安全嗎?
導入後能顯著降低權限濫用與外洩風險,但仍需搭配權限審核制度與持續監控,才能發揮最大成效。
DBSAFER PAM 系統以模組化設計提供完整的特權帳號管理方案,協助企業落實零信任安全策略。